深度關注,聚焦學校重點工作、重大成果、重要活動等。
4月17日至18日,第二屆亞洲科技減災大會在北京召開。來自聯合國有關機構、歐洲、美洲及亞洲各國,包括減災與應急管理領域研究人員、學者、政府決策者及企業代表等在內的近300位代表參加了會議。
此次會議由中國國家減災委專家委、民政部、應急管理部、北京師范大學和聯合國減災辦公室聯合主辦,北京師范大學民政部-教育部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/地理科學學部、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中心承辦,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(IRDR)、聯合國外空司(UNOOSA)、世界氣象組織(WMO)、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(CNC-FE)和綜合風險防范項目(IRG\Future Earth)、中國地理學會(GSC)協辦。
本次會議主題為“聯合國仙臺減災框架實施的科學與政策對話”,圍繞“如何推動減災領域科技創新發展”和“如何促進科技在減災中更好應用”兩個問題,交流分享亞洲和世界各國的經驗做法,進一步加強亞洲各國政府和專家學者在科技減災方面的合作,推進《聯合國仙臺減災框架》在亞洲區域的實施。
第二屆亞洲科技減災大會開幕式現場
中國應急管理部副部長、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出席開幕式并致辭。鄭國光指出,亞洲各國一直高度重視防災減災,共同努力推動科技減災,2016年召開第一屆亞洲科技減災大會提出了《聯合國仙臺減災框架》四個優先領域12項科技減災行動后,各國調整災害風險管理戰略,提出減災舉措,有力推動了亞洲科技減災與綜合風險防范工作。他強調,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防災減災救災工作,特別是2012年以來,中國防災減災救災事業發展思路更加清晰,行動更加科學,成效更加顯著。新組建的應急管理部4月16日已經正式掛牌運行,這是中國綜合減災與應急管理事業的一個里程碑,將進一步促進科技減災和綜合災害風險管理工作,也將進一步推進防災減災救災國際合作,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。他呼吁與會的各國專家、學者與政府管理人員,利用好這次大會的平臺,圍繞亞洲科技減災充分交流,形成政策建議,提交今年7月在蒙古國舉行的亞洲部長級減災大會審議,進一步促進全球和亞洲減災事業發展,以及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,更好地造福亞洲人民乃至世界各國人民。
中國應急管理部副部長、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致辭
聯合國減災辦公室亞太辦主任Dr.GIRARDET Loretta Hieber致辭
北京師范大學常務副校長史培軍致辭
會議播放了聯合國秘書長減災事務特別代表水鳥真美(Mami Mizutori)的賀詞。她強調,本次大會在《聯合國仙臺減災框架》通過三周年和該框架的實施進程監測伊始之際召開。如果我們不加強氣候變化和災害風險的應對,那么消滅貧困、促進和平與安全的全球目標將難以實現。《聯合國仙臺減災框架》強調了風險知識、技術和創新的重要性,也強調了科學與政策對話的作用,特別是基于科學技術的應急管理和風險管理決策的重要性。
會議聚焦《聯合國仙臺減輕框架》中的理解災害風險、加強災害風險管理、加大投資力度以提高抗災能力、加強備災響應和恢復重建等4個優先領域,進行了深度探討。在此基礎上,增加了亞洲科技減災路徑進展回顧和科技預防未來風險區域合作2個討論專題。會議認為,所有從事減災科技的專家、學者,要面向《聯合國仙臺減災框架》制定的4個優先領域和各國(地區)的減災目標,聚焦第一屆亞洲科技減災大會上確立的12項優先行動,有針對性地開展減災科技研發。會議倡議聯合國有關機構、各國(地區)政府和社會各界,要大力支持減災科技創新發展,加強災害風險科學的多學科綜合性研究,支持減災技術開發,鼓勵科技界參與防災減災,加快科技減災示范工程建設,加大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減災科技研發的投入,對科技減災制度創新和國際合作的支持,依靠減災科技在自然、社會、經濟、醫學等各領域的創新成果,推進《聯合國仙臺減災框架》確定的2030年全球減災目標的逐步實現。
本次大會,對亞洲地區加快實現全球減災與可持續發展目標,促進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,都具有深刻的現實和歷史意義。此次會議的圓滿舉辦,不僅為《聯合國仙臺減災框架》在亞洲的實施提供了直接有效的交流對話機制和科技支持,而且會議形成的成果文件還將為今年7月在蒙古國召開的亞洲減災部長級大會提供重要支持。